English

绿色草原绿色风

1999-05-25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杜弋鹏 我有话说

一位老人发现了一小堆垃圾,到另一幢楼取来扫帚簸箕,扫净端走。记者问:“这是您倒的垃圾吗?”答:“不是。”“您的孩子住这楼里?”老人摇头。伴行采访的赤峰市元宝山区委宣传部干部告诉我,在赤峰市,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地义务“绿色行动”者不在少数。

我再追上老人,问其名和姓,老人便回答了一句话:“赤峰市的全国卫生城市是用扫帚扫出来的,我们每一个人都这么扫。”

5月10日傍晚,我出去散步,见一个人提着个油腻腻的空塑料袋子,我紧跟其后,足足跟出去三四百米,直见着第一个垃圾筒,那人才把那只脏袋子扔了进去。

11日,12日,我采访了5个居民小区。没看见污人眼目的小仓房,楼与楼之间坦坦荡荡。5月的塞外还冷着呢,但楼房四周已经着上层层嫩绿,一些老人领着孩子游玩于绿色之间。石桌石椅处,有人在打扑克,有人在拉家常。

这是春天,和风徐徐,连天接地的嫩绿,同蓝天白云交相辉映。其实,赤峰市区离草原很远很远,但是风还是送来了万物生长的气息,把一个绿色的故事吹到了这里。美丽河镇有所小学,门前是条公路,孩子们上学必须横穿这条路,发生过不少事故。一位70多岁的老农,就每天四次接送孩子们过马路,一接就是6年,风雨无阻,寒暑不避。

松山区第一小学门前也是条马路,车一辆接一辆开过。可是,连刚入学的小宝贝们也用不着家长接送,因为,学校旁边有个叫木兰的交通指挥岗,警察们天天无数次地送孩子们过马路,一送就是三年,同样风雨无阻,同样寒暑不避。

赤峰人说这是“未来行动”。孩子是未来,老人和警察保卫的是赤峰的未来。赤峰市还有个“绿色行动”,属于政府行为,要让赤峰“墙上爬绿,地上种绿,台上挂绿,见缝插绿,到处是绿”。万绿丛中的红花,就是这“未来行动”和无数雷锋式的好人好事。赤峰人认为,文明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,是人,而不是物。

红山区人民法院执行庭有个助审员叫于贵生,1993年出差路上遇到了曾经在一起当兵的战友,叫何长寿,此人重病缠身,生活不能自理,妻子携带女儿一去不返……从那天起,于生贵便影子般出现在何长寿的生活里,无微不至到烧水做饭、洗脚搓澡。他经常出差,临走时最大的事是给战友送去足够的方便食品,出差归来,不回家先进战友的门。逢年过节,接战友回家共享欢乐……有一年八月十五,何长寿实在不忍心去打搅于贵生全家,说什么也要自己过节,于贵生就带上月饼、水果和老何喜好的饭菜,到何家去过节。俩人谈天话地,边吃边喝边赏月……何长寿忍不住哭了:“我家不圆,也弄得你家……”于贵生打断战友的话,说:“咱俩这不是圆了吗?”说得何长寿满把满把地抹泪。一年正月十五,两人吃完元宵,于贵生还背战友下楼,放在板车上,推着战友去赏花灯。就这样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一直坚持了6年!

人与人的美好故事,在赤峰市比比皆是。

南新街办事处东树林居委会有个编外干部,名叫阿木沙。他1983年退休后,先后创办了一个“家长学校”、一个“文明市民学校”和一个职工学校。为办好三所学校,没有什么星期天、节假日,每天起早贪黑地备课、写教案、讲课,忙得团团转。数年来,他还自己出钱,自己编写刻印各种教材、讲义、宣传资料100多种,1000多册,55万余字。街道有什么中心工作,阿木沙也积极配合,出墙报,写标语……下水道堵了,他去掏,公共厕所脏了,他定期去清扫,每天在辖区20多个治安点、居民区往返奔波。

这个阿木沙,毕业于政法大学,当过赤峰运输公司经理,1983年离休后,一直有人出高薪聘请他,可他偏偏要赔着钱在街道当编外干部!阿木沙乐此不疲20多年,获国家级奖励两次,内蒙古自治区级奖励7次,多次被评为“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”,1993年被评为红山区“十佳市民”。

赤峰人的努力使全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,并在全国占有重要的位置:“国家卫生城市”、“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”、“全国双拥模范城市”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较高的10个城市之一……赤峰的成就引起世人的关注。28万人的元宝山区实际上是个采煤矿区,却见不到一只废塑料袋或者一张废纸躺在街上。没有“马路摊点”,没有“马路工厂”,没有“马路堆放”,没有“马路修理”。1997年8月搞了一周文化艺术节,20多万人次,银河广场人挨人,人挤人,花草树木竟然无一枝一叶损伤。

这是绿色的风,从草原吹向城市,从城市吹向草原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